饼茶是如何诞生的?(饼茶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市面上的茶叶有散茶与紧压茶之分,而常见的紧压茶又有饼状、坨状和方块状等形态。茶友在日常生活中见得最多的便是饼状的黑茶和普洱茶,近年来,在一些追求长期储存、后期想要通过陈化来提升品质的品类里,比如白茶也兴起了“饼茶热”。
那么有些茶叶为什么会被压制成饼呢?
历史上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散茶的储藏和运输极为不便,人们便将散装茶叶和米膏和在一起制成茶饼,也就是晒青饼茶。这种处理方法既能减小散茶的体积,又能延长茶叶的保质期,因此一直沿用至初唐时期。
而晒青饼茶经过加工后仍有浓浓的青草味,而蒸青饼茶则是将新鲜茶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穿烘干,便取代了晒青饼茶成为了中唐之后的主流。到了宋朝时期,历代君王多嗜茶,且注重奢华,对茶叶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于是便出现了考究龙凤团茶。
直到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除团茶,改用散茶,散茶才成为市面上茶叶的主流形式。
管理上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饼茶为普洱茶饼,例如七子饼茶。
七子饼茶每片饼直径20厘米,中心厚度2.5厘米,边缘厚度1厘米,净重357克(古制约7.7两),传统包装中每七饼圆茶为一个包装,故称“七子饼茶”。它曾是清廷在云南茶法里明文规定的云南外销茶。在茶法里官方以法条形式清晰描述了外销茶应有的形状、重量和包装规格---每筒7饼,每饼7两。这样规定,一是方便计税,二是为了使云南输出的茶有统一的规格形状。
储存上
首先,茶叶压制成饼状后,可以大幅度的增加茶叶的储存空间,可以提高茶仓的利用率,降低了仓储成本。
其次,由于茶体经过压制,内部空间变得紧密,从而形成了自身密闭的“小空间”,茶体内部的温度和湿度较为恒定,有利于茶叶品质的稳定。
此外,在长期的储存中,茶叶自身经历了一个缓慢氧化的过程,再加之紧密的空间适合多酚类物质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使得茶叶的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来源:茶频道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
作者:山木茶香网
链接:http://www.jingmaicha.com/puer/27768/
来源:山木茶香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第一次品鉴紫芽茶苞时,芽孢茶不同于普洱茶,遇水芽叶舒展。芽苞茶进入水中的形态似乎并未改变,茶汤也是淡淡的黄色,看着青涩稚嫩。但茶汤一入口,花香、清香涌入喉间,配上明媚的春色,美的让人移不开眼。
紫芽茶苞,可遇不可求
陆羽《茶经》所著云,“野者上,园者次。……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野、紫、笋、卷,每一个特点,都似乎是为野生紫芽苞“量身而写”。
去过滑竹梁子茶山的人都见到过初制所旁的半山腰上生长着一大片紫芽茶树,这是野生变异的茶树天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为干预,虽然茶树整体树龄不大,但胜在数量多,在春季能够满足爱茶人品鉴鲜味。
1.野生紫芽苞是芽苞茶中的极品,自然变异的产物,受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很大,产量不受人为因素控制。
2.紫芽苞大都生长在海拔1500~3600米,常年云雾漫步,湿润多露的高山地区,采摘难度很大。
3.芽苞茶,只采顶芽,采摘繁琐、麻烦、要求精细,有耐心,有些野生古茶树枝干高,只能搭支架辅助采摘,在高危作业的同时,实在又磨人又危险,来之不易。
4.并且只有每年立春前后二十天的时间里可以采到,一年只采一季,产量极低。一份紫芽苞茶,质量少价格高,寻常人品鉴求路无门。
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并不认识紫芽茶苞,还是那句老话,你喝一次就忘不掉。
这样的珍馐无法让人不爱。
返璞归真,胜在滋味
作为大自然的天然宝物,野生紫芽茶苞当然拥有过硬的自身条件,才能在春茶季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有研究发现,紫芽苞中的花青素含量比正常普洱茶芽苞含量高,这是紫芽珍稀且受人追捧的原因之一。
花青素是一种强有力的氧化物质,能够抗自由基的损伤,还能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坏系统和增进皮肤的光滑度,也能抑制炎症和过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同时,紫芽茶苞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也比其他茶叶高,这些物质对人体有软化血管、降脂降压的作用,这么强大的物理性质怎能不令人喜欢?
紫芽苞是紫芽还未打开之时,鳞芽还未完全脱落之际采下的芽苞,故而其香气盛。兼之,野生紫芽苞茶含水量低,直接晒青,让芽苞保留了自有的香气,更能充分展现山野韵味。其香,天赋自然。
毫不夸张的说,喝一泡紫芽茶苞,你便能闻到春天的气息,脑海浮现山花烂漫的野景,嘴巴里是清甜的回味,两颊充满流涎,有森林山野中的野果香,带点微酸,荒野韵显,像古树生茶的山野气韵,又向白茶的清甜,也像古树晒红的高甜。
口感玄妙,令品饮者欲罢不能,其味,妙不可言。
如果能在春天品上一杯,那便是对春天最大的反馈。
共有 0 条评论